米乐(中国m6)官方网站

加速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推动现代生物育种产业升级—米乐|中国官方网站
米乐|中国官方网站
加速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推动现代生物育种产业升级
发布:2024-10-26 17:45:13 浏览:

  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为加快培育发展生物经济、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完善生物安全政策体系指明了发展方向。文件指出,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于现代种业提升,加快生物育种进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种业经历了原始驯化选育、常规育种、分子育种。近年来,基因编辑、新一代测序等新型生物技术与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信息技术融合,推动育种技术进入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育种“4.0时代”。

  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育种变得精准可预测,是育种 4.0 时代的核心竞争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是天然结合的,在育种上,生物技术的应用首先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如全基因组测序、分子标记、单倍体基因型检测、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检测等。应用信息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升生物技术的应用效率,更好地培育育种底盘材料,更快的整合多种转基因性状,预测性状、品种和环境之间的互作,为基因编辑提供靶标并检测编辑效果等。

  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4.0育种技术最突出的优势是:“快、准、高”。“快”是指育种效能更快,尤其对于世代间隔较长的畜禽及育种周期较长的林果,其新品种的育成时间明显缩短。“准”是指所选群体中的目标性状个体选得更准。因为这种技术利用了基因组信息,遗传评估准确性更高。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目标性状的机器识别更加准确。“高”是指育种效率和效益。就是育种收益与育种投入比例,因为选得准、进展快、辅助减少生产性能测定成本等,智能化的全基因组选择及信息技术极大的降低育种成本,实际育种收益要远高于传统育种收益。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m6米乐官网 米乐M6平台入口础性、创新性、颠覆性上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原创性技术及基础性仪器设备还要依赖国外。面对未来生物育种的机遇与挑战,需加强以下几方面建设,推动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升级:

  一是加大基础性平台研发力度,摆脱基础性依赖,特别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信息采集平台;二是布局DNA存储与计算、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前沿引领技术,实现自主“所有”;三是加大育种价值新基因挖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制约,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研发多基因叠加、多性状复合新产品;四是搭建系统的、开放的种质资源库,建立大规模资源性状的分析平台,结合传统育种,培育多元化底盘育种材料;五是研发绿色安全的生物医药反应器,构建多途径的品种利用体系。(张世忠 作者系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最高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